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孙梦圆 于娜 北京报道
百万一针的抗癌神药,遭遇了“连环杀”。
1月19日,美国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公告,要求目前已上市的CAR-T疗法产品更新标签,将T细胞恶性肿瘤的风险提示纳入黑框警告。就在去年11月,FDA就曾调查CAR-T致癌风险。此次黑框警示,无疑是给CAR-T疗法的安全性再次蒙上了一层阴影。
财经评论员张雪峰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黑框警告的引入表明监管机构对于某些抗癌疗法中的特定风险感到担忧,强调了患者和医生在治疗选择时需要权衡风险与收益。但总体来说,监管机构的警告可能会引起公众对抗癌药的关注,促使制药公司更加透明地提供有关风险和收益的信息,这对于患者和医生做出明智的治疗选择至关重要。
一位从事CAR-T疗法的业内人士对本报记者分析称,与致癌风险调查相比,更多的应该是关注新药的风险收益比。
风波始末
事实上,早在去年11月,美国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就宣布调查靶向BCMA或CD19的自体CAR-T细胞免疫治疗后患者出现T细胞恶性肿瘤的严重风险,并正在评估是否需要采取监管行动。
据FDA官网,已经收到了19份在接受靶向BCMA或CD19的自体CAR-T细胞免疫疗法治疗后的患者中出现T细胞恶性肿瘤的报告,这些报告来自临床试验和/或上市后的CAR-T细胞疗法的不良事件数据。同时,FDA已经确定,T细胞恶性肿瘤风险适用于所有目前批准的靶向BCMA或CD19的自体CAR-T细胞免疫疗法。
数据库共报告了6款产品的T细胞淋巴瘤病例,包括4款靶向CD19的CAR-T疗法:吉利德科学旗下Kite Pharma的Yescarta和Tecartus,诺华的Kymriah,百时美施贵宝的Breyanzi;以及2款靶向BCMA的CAR-T疗法:传奇生物和强生公司的Carvykti,百时美施贵宝的Abecma。目前全球已获批10款自体CAR-T疗法,其中在美国获批的就是上述6款,因此这项调查涵盖了所有在美国已上市的自体CAR-T产品。
FDA已经确定,T细胞恶性肿瘤风险适用于所有已批准的靶向BCMA或CD19的自体CAR-T产品,因为接受过多种同类产品治疗的患者都曾发生过T细胞恶性肿瘤。但FDA并没有解释CAR-T疗法的致癌机制和原因,只是要求CAR-T疗法的继发性肿瘤风险须在处方信息中做出警告。
彼时,上述涉及公司纷纷否认,并坚称产品安全。
1月19日,FDA再次发布公告,要求目前已上市的CAR-T疗法产品更新标签,将T细胞恶性肿瘤的风险提示纳入黑框警告。FDA明确表示,所有靶向BCMA和CD19的T细胞免疫疗法标签中都应出现患恶行肿瘤风险的警示或信号。
这也意味着,所有上市与否的CAR-T产品再次被波及。
针对近日收到的黑框警告,强生、诺华已作出回应,将根据指导更新西达基奥仑赛的处方信息更新标签,但迄今为止尚未找到足够的证据来支持产品与继发性T细胞恶性肿瘤之间的因果关系,并且对产品的有利效益/风险状况仍然充满信心。
吉利德公司也表示,正在审查FDA 的变更,并将为了患者和医疗保健提供者的利益确定适当的后续步骤,对超过 15500名接受相关产品治疗的患者进行的最新分析并未确定T细胞恶性肿瘤发展中的因果关系。
卖不动了吗?
CAR-T细胞疗法是一种利用人体自身免疫系统进行的个体化治疗方法,目前已获批上市的CAR-T细胞治疗产品仅适应于血液肿瘤患者。该疗法通过导入能识别肿瘤特异抗原的受体基因(CAR),帮助T细胞恢复特异杀伤活性。这些改造后的T细胞经体外培养扩增后回输到患者体内。以吉利德的CAR-T产品Yescarta为例,2022年,Yescarta全年营收11.6亿美元,成为首款年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的CAR-T疗法。
随着CAR-T不断交出耀眼的成绩单,细胞疗法的临床价值不断显现出来,逐渐成为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2022年是全球细胞和基因疗法获批总数创记录的一年,当前全球在这一领域还有超过2000项临床试验正在开展。
但从财报数据来看,CAR-T产品增速有放缓的趋势。
以后起之秀传奇生物的CAR-T产品Carvykti为例,2023年强生公司的财报显示,Carvykti在2023年实现了超5亿美元的销售。但从单季增速来看,Carvykti在2023年各季度的销售额分别为0.72亿美元、1.17亿美元、1.52亿美元、1.59亿美元,Carvykti增速正在放缓。
分析人士指出,FDA强监管或许是增速放缓的原因之一,不过尽管遭遇“连环杀”。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比起质疑,更应该关注药物本身的疗效。
张雪峰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致癌风险的公告可能对天价抗癌药的市场产生一定影响。患者和医生通常会权衡治疗的效果和成本。如果抗癌药的致癌风险被突出,可能导致对这些药物的使用产生一些抵触情绪,影响销售。然而,是否会导致完全无法销售则依赖于具体的情况,包括药物的疗效、患者需求、市场竞争等多个因素。
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医联体医保支付研究中心研究员仲崇明也曾对本报记者表示,该项治疗技术具有几个成熟应用产品,且仍处在技术迭代发展进程。退一步讲,即便有致癌风险,需要预防。更要紧的是有治疗癌症的刚需。
对于未来行业的发展,他认为,该疗法同其他疗法相比,仍有显著发展空间,以治疗为中心。以患者健康权益为中心,全行业或有必要加强与医疗意外保险合作,以打消患者顾虑。同时,或有必要对召回、赔偿做些早期打算。